為何要做近視雷射

我原本身處近視 600 度的世界,等於「離開眼鏡什麼都得靠別人」的狀態。

雖然我其實不討厭戴眼鏡,但心裡一直有些疙瘩。比方說:

  • 國中畢旅在海邊玩水,眼鏡被浪捲走的慘痛回憶
  • 去日本泡溫泉時,鏡片起霧到像仙界修行
  • 想玩水上活動又得想辦法把眼鏡固定,總覺得自己像是「戴著弱點裝備」上場

再想深一點,如果真的碰到天災人禍,眼鏡一噴掉就直接變「模糊 NPC 模式」,那後果很難想像。

一直以來都在猶豫要不要做手術。直到前陣子接案有個空檔,心裡突然冒出一句話:
「我不想被眼鏡限縮我的人生體驗。」
於是我決定衝了,給自己一個「裸視」的人生試試看。

⚠️ 小提醒:這篇文章只是我的個人經驗分享,不是醫療建議。每個人的眼睛條件不同,還是要找專業醫師評估。


術式評估

當時我花了一點時間整理目前市面上常見的近視雷射術式,先不考慮「植入式微型鏡片」的做法的話,主要有以下幾種:

項目 SMART transPRK SMILE Pro SMILE LASIK
矯正範圍(近視度數) 約 0 ~ 1000 度(約 0 ~ −10D) 約 500 ~ 1000 度(約 −5 ~ −10D) 約 500 ~ 1000 度(約 −5 ~ −10D) 約 150 ~ 1200 度(約 −1.5 ~ −12D)
看東西清楚+可工作時間 約 5~14 天 2~5 天 3~7 天 3~7 天
視力穩定期 約 2~3 個月 約 1~2 個月 約 1~2 個月 約 2 週至 1 個月
乾眼或術後不適期 前期較明顯,約 1~3 個月漸緩解 約 1~2 個月 約 1~2 個月 約 2~3 個月或更久
夜間光暈 / 眩光狀況 初期可能明顯,之後會減少 比 SMILE 好一點(光學校正+新機台輔助) 比 LASIK 好一點 容易出現,尤其夜間或昏暗環境
優點重點 1. 無瓣手術
2. 安全性高
3. 角膜結構保留好
1. 手術時間短
2. 恢復快
3. 乾眼風險較低
1. 手術時間短
2. 恢復快
3. 乾眼風險較低
1. 恢復最快
2. 範圍最廣
3. 技術成熟
缺點重點 1. 初期不舒適
2. 恢復慢
3. 視力波動期長
1. 近視/散光限制較多
2. 無法同技術二修
1. 高度近視/散光有限制
2. 無法同技術二修
3. 醫師經驗差異影響較大
1. 有角膜瓣風險
2. 乾眼/夜間光暈較多
3. 角膜厚度需求較高
台灣常見價位(雙眼) 約 9~11 萬 約 13~16 萬 約 11~14 萬 約 5~10 萬

當時因為正值接案空檔,所以選擇了恢復期長但比較沒有角膜瓣風險的「SMART transPRK」術式

另外,年齡也是一個重要的考量:

  • 大約 25 歲以後,視力比較穩定,手術後比較不會遇到「做完又近視」的狀況。
  • 35 歲以前通常還不用太擔心老花問題;超過 40 歲就可能需要醫師建議預留一點度數,以免「近視沒了、老花卻來了」,到頭來還是要戴眼鏡。

手術過程

術前準備

我跑了三間不同院所比較,主要是怕有潛在問題沒檢查出來。最後選了離家最近的高雄「德昌眼科診所」。

也因為這樣,我強烈建議大家多跑幾家檢查。身邊有人就是因為多檢查一次,才發現視網膜有裂孔,其他院所甚至沒看出來。眼睛真的不能大意。

確認我術後角膜厚度大於 350 µm(國際安全標準是 250 µm 以上),沒有其他風險,加上醫師和設備都讓我放心,就直接安排了手術。

因為本來有點乾眼,所以術前一週我被叮囑要頻繁點人工淚液,自己還額外補充魚油和花青素。

手術當天

整個流程比想像中快,從進去到出來大概十幾分鐘,真正打雷射甚至不到一分鐘。

當下的感受大概是這樣:

  • 醫師要我盯著綠色的小燈,我拼命睜大眼睛,感覺到有一個模具固定住我眼眶
  • 雷射開始的時候會有一陣高頻的「滋滋滋」聲音,之前聽說有一股微妙的燒焦味,但我好像錯過了,可能鼻子太廢?
  • 眼球固定有點壓迫感,但不會痛,只是偶爾冒出「這樣真的沒問題嗎?」的疑問

手術結束後,其實看東西還算正常。真正的不舒服大概是 刺、酸、想流淚、很怕光,一出手術室就馬上戴上太陽眼鏡,整個人像臥底特務一樣。


術後恢復過程

醫師跟我說,其實我的傷口恢復都在正常範圍內,並沒有拖太久。

只是相比一些案例,我的視力穩定期特別長。換句話說,就是「外觀看起來 healed,裡面還在 loading」。

  • 第一週:懷疑人生期
    前三天超痛,睜眼像被砂紙磨,淚水+畏光一起來。只好整天閉眼養生。
    以為第五天可以稍微看電腦螢幕工作,但實際上因為視力回退根本沒辦法看螢幕上的字。
    照醫囑點藥水,設鬧鐘提醒,幾乎每半小時就要滴。
    就算能睜眼,看東西也像低清版《Minecraft》,畫質糊到心累。
    洗澡不能洗頭、洗身體也要很小心。

  • 第二週:開始能見人期
    不痛了,但乾眼、畏光還在。
    視力忽明忽暗,看螢幕超吃力,白天還是只能戴太陽眼鏡窩家裡。
    醫師說正常,但我心裡想:「別人不是幾天就看清楚了嗎?」

  • 第一個月:忽明忽糊期
    視力偶爾突然清楚,但很快又模糊回去。
    夜間光暈特別明顯,路燈看起來像聖光降臨。
    人工淚液還是隨身必備,平均每兩小時點一次。

  • 第二個月:慢速升級期
    白天視力好一些,但細節(小字、遠處招牌)還是不穩。
    夜間光暈改善,可以騎車,但乾眼還是得靠人工淚液。
    終於可以完全脫離要戴護目鏡保護的狀況。

  • 第三個月:終於見曙光期
    大部分情況下能清楚生活,只有工作用眼過度時才會糊。
    醫師檢查後說:我的狀況算正常,只是穩定期比平均慢,需要更多耐心。

小結:我的體驗是「心裡有準備,所以即便視力穩定得比別人慢,也還能接受」。
但這過程確實會影響工作和生活節奏。不是每個人都能覺得 ok,所以如果你也在考慮,請務必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再來衡量自己能不能接受這樣的恢復曲線。


術後生活小技巧

  • 睡覺護目鏡可以用「口罩繩」做成耳掛式,再用一兩條膠帶固定臉部即可
  • 太陽眼鏡戴好戴滿,不只是怕紫外線,也是防灰塵
  • 人工淚液屯起來,會用比想像中快
  • 避免揉眼,哪怕癢也要忍著,用淚液潤潤就好
  • 限縮螢幕使用時間,每 20 分鐘休息一下,看遠處或閉眼休息
  • 前一個月不要游泳/泡溫泉/泡澡蒸氣浴,初期尤其要避免水潑進眼睛
  • 睡眠要充足,睡眠環境要暗一些,避免夜間光線刺激

術後觀察與提醒

手術後這幾個月,最大的改變就是生活便利度提升。
出門不用再煩惱眼鏡或隱形眼鏡,運動、泡湯、旅行都更自在。
心理上少了「戴眼鏡」的顧慮,整體安全感增加。

但同時也要誠實地說:恢復期長的話,工作與日常會被影響。乾眼、夜間光暈,甚至視力起伏,都是可能要面對的。
對我來說,因為早就有心理準備,所以還算能接受;但如果沒有心理建設,這些過程可能會讓人懷疑自己是否做錯決定。

同時要注意:

  • 恢復期差異很大:有人隔天清楚,有人要幾個月才穩定
  • 乾眼與光暈常見:通常會隨時間改善,但前期需要耐心
  • 回診很重要:醫師追蹤能確認是否屬於正常,不要自己硬撐

結語

對我來說,選 SMART transPRK 是一個「心裡早有準備」的選擇,所以即使視力穩定得比別人慢,我還能平心看待。
這篇文章只是一個經驗分享,不代表每個人的情況都一樣。

如果你也在猶豫,建議一定要:

  1. 先接受完整檢查,聽專業醫師的建議。
  2. 想清楚自己能不能接受「可能要花比較久才能恢復」這件事。

眼睛只有一雙,術式再怎麼先進,最重要的還是評估自己能不能承受過程。